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产生背景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The Theory of Marginal Industry Expansion),也称比较优势投资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Investment ),是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Kojim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以当时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现实为研究对象,利用比较成本原理对日本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幅员狭小的海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经济基础遭受重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实施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吸收先进的制造技术,强化日本式的“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管理制度,利用各种机遇,用很短时间就在战争的废墟上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崛起,成为实力雄厚的经济大国。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外出口急剧扩大,贸易顺差越来越多,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从无到有,并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到1975年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累计为150亿美元,占日本GDP的3.1%;人均对外投资额为135美元。与美国相比,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绝对量很少,大约是美国的1 /9,但其增长速度却远超美国,如在1967—1974年,日本的海外投资增长率高达31.4%,高出美国10%左右。如果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到1985年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达到1 000亿美元,这种情况不仅极大地影响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格局,也深刻地影响日本国内的经济结构。那么,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投资模式是与美国相同,还是另一种发展路径?这一问题成为包括日本经济学家在内的世界很多学者感兴趣的研究议题。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以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主流的,日本的理论界同样接受并流行以上的主流观点。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部分日本学者在研究日本本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时,却发现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他们认为上述两种理论只适用于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而没有考虑其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更是缺乏解释力。因此,应该独辟蹊径探讨符合日本实际情况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用以说明和指导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此背景下,日本一桥大学著名学者小岛清在1979年出版的《对外直接投资论》、1981年出版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论》等著作中,系统分析了日本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iqinshuo.com/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