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实际。产业内贸易理论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的主要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经济中具有规模效益,考虑了需求的不同情况。在这些假定下进行理论分析,扩大了探讨的内容。
(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完全竞争、无规模效益、生产物具有同质性这三个假定为前提的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为假定前提的。在商品市场上,不存在垄断、独占等不完全竞争的现象,所以,同种商品的价格是相同的。
其次,假定规模收益率不变。在那里,如果生产1单位某商品需要费用是1元,那么,生产1万单位同样的商品所需的费用就是1万元。也就是说,如果建一座年产10万辆汽车的制造厂的总费用为50亿元,那么,不论在任何地方,只要投资5万元,就可以生产1辆汽车。
最后,生产物是同质的。即只要商品相同,消费者的需求行为仅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奔驰”“丰田”还是“宝马”,只要是轿车,消费者就毫无选择的兴趣。如果“奔驰”或“宝马”的价格比“丰田”高1元钱,消费者就会全部去购买“丰田”轿车。
(二)现实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性质却与上述传统理论的假定正好相反,具有不完全竞争、规模利益和产品差别化三种特征
第一,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许多现代产业部门,其商品市场距离所谓的完全竞争状态相差甚远,通常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各企业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着一种既定的价格,而是都在有意识地以其生产量的变化去影响价格。也就是说,在现实中,企业所面临的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第二,由于工业品的生产通常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入,所以在其生产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前,单位产品的平均费用一般会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以汽车为例,即使生产一辆汽车,也必须花费庞大的固定费用。
第三,大部分工业品都不是同质生产物,消费者对于其规格、式样、品牌等的选择相当注重。因此,如果将传统理论对生产物做同质假定的方法,对工业品贸易进行分析,认为消费者不问式样、牌号如何,只倾向于选择最低价格的商品,这与现实的国际贸易相差甚远。商品差别化正是工业品贸易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理论论证了比较利益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如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等各方面。由于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是处在垄断竞争而非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因此,产生了同类商品的差异化。在需求方面,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多样性,而且各国之间的消费需求常常存在互相重叠的现象。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启发作用
产业内贸易理论虽然以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为研究对象,但对于已经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发展中国家要在国际贸易中提高地位,仅仅依靠资源丰富,甚至资本、技术等是不够的,还要从规模经济、商品差异化入手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商品的差异化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但该理论也存在缺陷,如该理论是用静态的分析方法,且仅从贸易结构的分析出发,还仅仅是现象分析。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一旦形成就是难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