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瞻性是战略机遇的真正属性
所有人都看到的机遇,一定不是机遇;所有人都看到的威胁,已经既成事实,无可挽回,只能被动接受。多数情况下,对企业发展极其重要的机遇或重大威胁常常处于萌芽和端倪的状态,等待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去识别与把握。同样,战略机遇和威胁的价值也在于萌芽和端倪,已露端倪和萌芽状态是战略机遇或威胁的特征之一。
在大革命的低潮时期,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答了红旗能够打多久的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前景,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毛泽东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下:“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尖头、朝日、婴儿是中国革命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生动写照,尽管依然脆弱但生机勃勃!
尖头、朝日、婴儿也是战略机遇最初的表现形式,并不会轻易地出现在外部环境的分析之中,“如同山坡上的蒲公英一样,唾手可得”。视力绝佳的人才能远远地看见桅杆“尖头”,甚至要借助于望远镜;志存高远、早早起来在暗夜中求索的人才能在高山之巅看见旭日东升;怀胎十月、孕育生命的母亲才能敏锐地感受到腹中婴儿的躁动,觉察到新生命的即将诞生。这一切都说明,前瞻性才是战略机遇的真正属性。
但是,与多数人的认知相反,前瞻性往往并不依赖行业经验和过去的成功经验。前瞻性是在对目标对象内在发展规律认知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对其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与判断。在战略管理的范畴之内,这种理解和判断是否一定依赖长期的行业经验、过去企业的成功经验,抑或对有关信息的更多掌握和了解呢?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1972年的秋天,史蒂夫·乔布斯进入里德学院开始大学学习,这是一所位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私立文理学院,也是全美最贵的大学之一。当时,里德学院的在校生只有1000人,这所学院以自由精神和嬉皮士生活方式著称。打开心扉、自问心源、脱离尘世的训诫被许多里德学院的学生奉为座右铭,该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的退学率一度达到惊人的1/3。1974年2月,乔布斯从里德学院退学,也只用了18个月。1975年6月29日,个人电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时刻到来:乔布斯本人看到了苹果公司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沃兹尼亚克在键盘上敲下几个字符,然后这些字符立刻在面前的屏幕上显示了出来。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这一幕震惊了乔布斯,他连续向沃兹尼亚克问了好几个问题:这台电脑能联网吗?是否有可能添加一块磁盘作为存储器?随后的故事是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分别卖掉了自己的大众汽车和惠普65计算器筹得了1300美元创立了苹果电脑公司,尽管第一代APPLEⅠ计算机看起来更像是一堆带着各类电线的零部件,但却从此开创了IT产业的一个时代。
做出这一决定之前,乔布斯仅仅有过在游戏设计公司雅达利(Atari)改进芯片,设计更有趣和更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等的经历,时间不超过1年。而对在里德学院的学习经历,乔布斯认为书法课是唯一让他感兴趣且终身受益的课程。乔布斯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企业家的天赋极其重要且神秘,战略眼光并不一定是后天习得的产物。